山东的运输机场数量位居全国第六。
山东民用机场发展面临总体规模小、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作为全国人口第二、经济总量第三的沿海省份,山东2017年机场旅客吞吐量仅列全国第七,货邮吞吐量列全国第十。运输机场的服务能力与人口和经济地位不匹配。其中,全省17个设区的市中,到2015年仍有5个设区的市没有运输机场。全省共有9个运输机场,分别是济南的姚强、青岛的流亭、烟台的蓬莱、威海的大水泊、临沂的树卜岭、济宁的曲阜、日照的山子河、潍坊的南苑、东营的胜利,居全国第六位,是华东地区运输机场最多的,每万平方公里拥有0.57个机场,密度居全国第八位。
山东通用机场建设起步早,但近年来建设速度有所放缓。虽然通用机场数量居华东地区前列,但每万平方公里通用机场数量仅为美国的1/54、德国的1/38,总体规模远不能满足发展需要。全省共有6个通用机场,分别是蓬莱沙河口、滨州大高、平阴农业、平阴小智、莱芜叶雪和德州平原。其中蓬莱沙河口、莱芜叶雪、平阴农业机场等机场是华东地区较早建成的通用航空空基础设施,为全省海上救援、航空空运动、农林航空空作业提供了良好保障。
商河高新章丘历城将建通用机场。
我省提出,到2022年,全省民用机场达到52个,大部分设区市拥有运输机场和若干个通用机场,客货吞吐量分别达到8500万人次和80万吨。到2025年,全省将有69个民用机场。到2035年,全省民用机场将达到110个,旅客和货物吞吐量分别达到2.5亿人次和260万吨。
具体来说,到2022年,将建成青岛胶东国际机场、菏泽机场、枣庄机场、聊城机场。到2025年,青岛、济南、烟台区域枢纽机场辐射能力进一步增强,威海、临沂、日照、济宁机场辐射能力进一步提升。到2035年,新建德州、滨州、淄博、泰安机场,构建“三枢十三支”运输机场格局,形成渤海湾南部运输机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