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气象雷达图 气象雷达官方下载

是效益的跃升——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从2012年的0.65%下降到2021年的0.29%;公共气象服务满意度逐年提升,2021年达到92.8分的历史新高。

是能力的增强——建立了多部门共享的全国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气象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95.1%;人工增雨覆盖500多万平方公里,防雹覆盖50多万平方公里。

十年来,需求一直在变化:从“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到“完善公共安全体系”、“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信息发布”到“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气象部门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构建了中国特色气象防灾减灾体系,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福祉做出了积极贡献。

夯实机制,拉紧应急联动机制链条

6月,南方被暴雨困住,多地降水量超过历史极值。以气象预警为先导,防灾减灾链条迅速收紧,交织成一道坚固防线,在极端暴雨洪水面前守护“人民第一,生命第一”——

在广东英德,市气象局针对灾害易发镇、中小型水库、偏远山区等地方特点,实行逐镇预警机制。、或用电话打进来、或用喇叭、锣鼓等。,在北江肆虐的洪峰面前提醒群众,为资源调度和群众转移提供有力支持;在广西柳州,凌晨暴雨来袭,该市应急管理和气象部门联合探索的“三停”机制立即启动,为社会机体的所有“细胞”迅速进入防灾状态提前了一步;在重庆璧山,暴雨红色预警一经发布,通过区住建委成立的“璧山物业”通报组,128个小区迅速“覆盖”,最大限度减少了暴雨影响…

这些生动的实践,是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体制机制建设成果的生动注脚。

十年来,气象部门-

推高稳住顶层设计的“梁柱”。随着《中国气象局关于加强气象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意见》、《关于推进气象灾害预警联动机制建设的通知》、《中国气象局关于推进大城市气象保障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印发,在中国气象局党组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动下,全国已有155个城市和675个县将公共气象服务和气象防灾减灾相关工作纳入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目录。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将气象防灾减灾和公共服务权责清单纳入地方政府权责清单;多个省份修订建立了新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或相关应急体系,2090个县制定了气象灾害防御预案,2.8万个乡镇将气象灾害防御纳入政府综合防灾减灾体系,15.47万个村(乡)制定了气象灾害应急行动计划。

分类优化部门联动的“链条”。目前,中国气象局已建立由30个部门组成的全国气象灾害预警服务机构间联络系统,508个部门双向共享气象灾害信息。与气象发展改革、公安、自然资源、交通运输、水利、农业农村、应急管理、体育等部门密切合作,在疫情防控、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交通应急联动、山洪灾害防御和河湖调度、农业防灾减灾、气象预警与应急联动、体育赛事安全监管等重要领域形成合力。,建立常态化的会商和应急联动机制。各地气象部门也探索建立了适合本地防灾减灾救灾的部门联动机制,如深圳的“31631”气象预报机制、贵州的“三响应”预警联动机制、浙江的“网格+气象”模式、湖南的“631”递进式预警模式、福建的城乡气象灾害“1262”精细化预警联动机制等。

2022年6月18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昭平县气象局组织党员干部冒雨巡逻,维护气象预警喇叭和自动气象站,确保基层防灾减灾“最后一公里”畅通。图为昭平县气象局党员先锋巡逻维护气象预警喇叭/毛奇

动员各方力量,凝聚防灾减灾的合力。营造识别和防范气象灾害和风险的社会氛围,需要强化社会意识,动员社会力量。一方面,气象部门充分利用气象全媒体矩阵,选拔培养气象科普专家,在灾害性天气来袭前,第一时间发出权威声音回应社会关切;另一方面推动气象科技和科普知识走进千家万户,在学校、企业、社区传播防灾减灾避灾意识火。近年来,全国气象科普知识普及率稳步提升,2021年达到80.76%;同时,充分调动基层力量,与应急管理部和中国地震局联合建立了65.3万名信息工作者和1009个标准化气象防灾镇,6397个国家综合减灾示范社区。

台风“梅花”登陆前,浙江海盐县各方都在严阵以待。为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2022年9月13日15时开始,根据气象预警信息,海盐县各镇(街道)安排班车安全转移并妥善安置了全县建筑工地213名施工人员。供图:浙江省海盐县气象局

提高建立灾害风险“了望塔”的能力

今年入汛以来,湖北大部分地区受持续高温影响,遭遇罕见干旱。早在汛期前,湖北省气象局就向省委、省政府提交了决策服务信息,指出雨季降水偏少,谨防后期高温干旱。根据天气预报,省委省政府一方面注意汛期安全,另一方面注意蓄水保水,为后期确保农业供水、城乡供水、生态蓄水增添了信心。天气预报预警的主导作用得到充分肯定。

“开拓”是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党中央、国务院对气象提出了更高要求。为助力防灾减灾救灾前行,在前沿“阵地”上,气象筑起了灾害和风险的“瞭望塔”——

坚实的“塔底”来自于对气象综合灾害和风险越来越清晰的认知。除了推进各种分析灾害性天气机理的试验项目,中国气象局党组坚持狠抓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建立横向联系、纵向配合的普查组织体系,组建以国家和省为核心、市县参与的普查骨干队伍。截至9月15日,“一省一县”、“一省一市”11个重点县气象灾害风险普查成果已汇总移交,全国风险评估区划总体进度超过90%。同时,在国家和省级层面对普查成果应用进行了探索,在重大气象灾害定量风险预评估、预警发布标准、极端强降雨和台风风险判断、区域气候可行性论证、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站布局等方面取得了诸多成果。

9月13日,浙江舟山市气象局网络与设备保障中心工作人员在台风来临前检查CMACast卫星站和舟山新一代天气雷达运行状态,做好应对台风“梅花”/文

高耸“塔”上的一砖一瓦,来自于不断增强的监测预报能力。目前,气象部门已基本建成布局合理、运行可靠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可从陆地、海洋、[/k0/]天四个维度“捕捉”气象灾害的痕迹。建立以自主知识产权数值预报模式为核心的无缝智能天气预报业务系统。暴雨预警准确率达到89%,强对流天气预警时间提前到38分钟,台风路径预报24小时误差缩小到65公里;高速气象网络、海量气象数据库和国产超级计算机系统,以及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支撑着“云+端”气象信息技术新架构。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一代全球大气/陆面再分析系统和产品(CRA)已投入业务运行…同时,气象部门仍在努力,分流域、分区域、分领域制定了26项提高气象保障能力的工作方案。

塔顶的“烽火台”是将气象监测、预报、预警信息迅速转化为各级政府和公众防灾减灾行动的关键。用户需要什么样的警告,如何保证警告被“发出、理解和使用”?气象部门一直在努力:一方面,中国气象局与国家广电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合作,探索建立气象预警信息紧急播发和短信精准定向发布试点,从技术层面解决预警发布效率和网络安全问题,在技术集成、数据对接、系统建设等方面取得成效。同时,作为国家应急指挥平台系统的一部分,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设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公众覆盖率达95.1%,预警发布时限为3至8分钟。另一方面,刀刃向内。针对气象灾害预警信号针对性不强、内容不规范、多级重复发布、阈值标准不适应防灾减灾需要等问题,4月份启动预警信号调整,使灾害预警指标更加因地制宜。

在新的征程上,气象防灾减灾以“早、准、快、广、实用”为目标,一开始,人民的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

中国气象局宣传中心(中国气象报)制作

作者:叶

编辑:姜红

赞(0)
本文内容/及图片/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angcongsoon@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黄页信息 » 气象雷达图 气象雷达官方下载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