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进入中国一流城市行列的杭州,这几年变化很快。然而,这种变化往往会导致人们探索过去。
你还能记得30年前,60年前,甚至90年前的杭州吗?
很多老照片和游记都被重新整理过,相关的出版物占据了书店的一角,满足我们对历史的好奇心。在这样的阅读中,我们感受到了时间的尺度和城市的成长。但是,照片和文字要么过于地方化,要么不够直观,无法完全呈现城市的构成。
一张优秀的地图可以解决这个难题。
10年前,杭州房产档案馆启动了历史房产档案的抢救性修复工作。从藏品中发现了一套建国前杭州最大比例尺地图。10年后,这张地图终于抵达付梓。
不仅有地图,还有编辑和研究人员根据地图讲述了许多关于杭州的古老故事。
可能是世界上的“孤儿”
一套大比例的杭州地图
翻开这本手臂般长的大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1:5000的杭州城市街道和西湖的图片,是一幅彩色大图。一套12张图片。艮山门、春情门、武林门、武山、松木场、净慈寺…西湖周边,各种标志性建筑分布其中,构成了一个90多年前的微缩杭州。
“这种大比例尺的杭州地图,以前从来没有发现过。”杭州市房地产档案馆的编辑和研究人员常年从各个图书馆、档案馆、档案馆收集资料,但从未发现新中国成立前出版的如此大比例尺的地图。
地图几乎和杭州“同龄”。17年,当时的浙江省政府划定杭州县及西湖全境,正式建立杭州。从18年开始,省城的测绘部门花了四年多的时间,测绘了包括西湖在内的整个市区,绘制了杭州街和西湖附近的地图。但是很长一段时间,这张地图被默默遗忘了。
直到2010年,杭州市房产档案馆启动历史房产档案修复扫描工程,意外发现了这张藏品图。
但除了惊喜,也有遗憾。
根据地图息,一套完整的地图应该由14幅彩色地图组成。现在少了两个。编纂者虽然分别去了省内外各大图书馆、档案馆、资料室,但最终还是回来了空。“这也从另一个侧面暗示了地图的珍贵——它可能已经是一个‘孤儿’存在了!”
这张杭州大比例尺地图收集的息相当丰富。据统计,除自然地理息外,现有的12张彩图(不可重复)中有2420条有名有姓的人文地理息,包括街巷、园林别墅景区、学校、会所、桥梁、墓葬等15大类。
虽然杭州街和西湖附近的地图只显示了一个平坦的杭州,但大比例尺地图由于测量精度高,提供了准确的人文地理息方位,有助于人们理清模糊的记忆。比如今天有人写“杭州的暴风桥是小车辆桥”。然而,在地图上,风伯大桥和车晓大桥是横跨浣纱河的两座不同的桥。
准确的息,甚至从地面到地下。地图上标出了黄愚山脚下八卦田中央的凸起点,一座坟墓。坟墓的主人是谁?有人说是海宁人陈哥老,有“广陵郭襄”之称,也有人说是南宋皇帝。简而言之,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答案是一个谜。直到发现地图,杭州房管部门的同志通过地籍资料比对,很快查明了墓主人的身份是清朝的工部尚书陈。
当年整个城市建设都是用地图,为城市建设的规划、设计和建设提供了重要依据。今天,这套地图详细记录了杭州建城之初的历史风貌,为后人了解杭州老城、勾勒城市脉络提供了重要史料。
70年代八卦田地形图,标有陈增勇墓地。
建筑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城市的发展
杭城变迁史图说
本书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试图利用清末民国时期的大量地籍资料和不动产档案,对《杭州街与西湖图》中的文化地理息进行梳理。
书中26篇梳理文章配以相关档案图片,使地图中26个平面息点栩栩如生。读者的目光不再停留在90年前的杭州,而是看到了这座城市的演变和它的脉络。
“能接触到这些息,我真是欣喜若狂。”《浙江日报》资深编辑张雪琴研究过杭文史,受邀担任该书的学术总监。他曾经生活在北山街历史文化街区,大学学的中国历史专业养成了他重新考的习惯。写老建筑的故事成了他的爱好。
这张地图,在更长时间的横轴上,让城市发展的步伐被一一描摹。
举个例子,一家医院在杭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位于环城东路,原名仁爱医院,位于杭州市中心,那里高楼林立。曾经,这个地区是一个国家,一个菜园,到处是田地和水荡。14年,建医院地的地契上写着“桑地”。一座约55亩的大医院在当地拔地而起。
再比如杭州邮局的位置见了现代交通的日益发展——地图用五种不同的图案绘制了一幅民国时期杭州邮局分布图,其中杭州邮局位于杭州城火车站前。编辑团队对文件搜索有长远的看法。从清末交通不便的居民楼,到市中心交通的河畔,再到民国时期的铁路,这座邮局的迁徙路径既展示了杭州邮政的发展轨迹,也揭示了现代交通对邮政事业的积极影响。
在这本书所附的26个建筑故事中,有9个建筑在岁月中消失了。但是这座建筑背后的历史不应该被遗忘。
杭州的云河畔,自古繁华,船只众多。大家都知道,大家都有钱有义。很少有人知道永济仓的来历,永济仓是另一个比付逸仓大几倍的官仓。根据地图和房产记载,永济仓库大致东至沧河,西至大营盘,南至体育场路,北至玉莲巷,占地50余亩。仓库内部的布局清晰可见。现在粮仓变成了居民楼。除了附近的名为“苍河下”的路径,它还表明了江南粮仓的繁荣痕迹。
杭州90年前浙江古籍出版社
北山街是杭州著名的历史文化街区。但是其中一个历史建筑,也就是北山街35号的大院,身份一直很模糊。前门上挂着“海晏亭”,但没人能回答是否与那个海晏人有关。还有一个传说,它曾经是军阀孙的住所,但没有确凿的据。杭州街和西湖的地图清楚地告诉后人,那是当时浙江卫生检验所的地址。本书作者根据地籍资料、房产档案等史料,进一步揭示了这座大院的原始身份——麻风病院。同时梳理了清末民国时期杭州麻风病院由城入城、由湖入山的迁徙路径。了解了这条迁徙路径,读者就会明白,正是杭州城市的一步步发展,才促使这家麻风病院一步步离开了杭城。
建筑是一部凝固的历史,讲述着每个地方的文化内涵。序言中,90年前的杭州编辑团队道出了初衷,他们不想“当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城市的历史需要书写,城市的文脉需要传承,老杭州已经渐行渐远”。
在读者眼中,这本书的价值是显而易见的。第一次看稿子的《浙江通志》副总编李治廷说:“对于宏观的杭,这些都是微观的世界。正是这些缩影,让杭州多姿多彩,生机勃勃。”